郑州探索“非医疗转运”监管联动模式

时间:2022-07-13

来源:中国新闻播报

点击: 打印
   (李跃武)政协委员提案、检察院要领衔治理、市场监管局则在网上和卫健、交通等部门衔接、公安重拳打击------一场针对“非医疗转运”新行业的综合治理,牵动了郑州市民们的心。
“非医疗转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行业,其代表就是我们常说的“院外救护”,由于起点低、涉及部门多,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监管职责,致使个别不法人员利用私自改装的“黑120”,敲诈勒索患者以及家属时有发生。据郑州警方调查,仅在河南大一附院院区,每年被敲诈的就达到千起,具体到郑州则更多,而大多数受害者则选择了息事宁人,没有报案。
      市场监管局利用大数据摸底
   作为第一道关口,郑州市市场监管局按照“后置审批”,给这些企业办理登记业务时,同时告知企业申请人涉及的审批事项和审批部门,由申请人承诺在领取执照后,及时办理相关手续,未取得审批前不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并签署了《承诺书》;他们还对经营异常的企业列入名录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时公示,实施联合惩戒;去年,他们又排查主体登记情况,在调查的68家企业中,都与急救医疗等经营活动或道路运输经营相关,均涉及后置许可。其中13家企业需要办理卫健部门相关许可,其涉及违法行为应有该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于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的,责令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冒用“120”急救标志的,责令改正,处以三万元以上伍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8家企业需要办理交通运输部门相关许可,其涉及违法行为由交通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于未取得道路运输许可擅自道路运输的,责令停止经营;其余47家企业同时涉及卫健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后置许可,应有两家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他们把这些情况告知郑州市卫健委、郑州市交通运输局、郑州市公安局等监管部门,进行网上认领。
      检察院提出专项治理
   但由于此行业没有法律规范,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经常出现“交了罚款继续违法”甚至“坐了几年牢,出来继续干”的现象,这令监管部门十分头疼。
   警方认为,此类公司成立的门槛太低。市场监管部门批准成立,只需要两个人,且不管什么人,不管有没有相关的“医疗许可证、医生、护士执业证”都可以成立。
   而据调查,目前成立此类公司的大都是长期从事过“黑救护车”的人员,拉帮结伙成立公司后,拿着营业执照,以公司名义购买车辆,办理车牌手续,非法改装,从事非法营运活动。
所以,仅靠执法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2022年年初,郑州市人民政府在一份材料中提到,将由卫建部门牵头,借鉴多地经验,完善政策措施, 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坚决纠正“以批代管”、“不批不管”的问题,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同时,要求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联合执法,建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向市政府建议,成立多部门联合执法小组,公安部门牵头,统一开展专项整治;而不久前,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准备以检察机关牵头,联合执法部门,进行专项治理.
       政协委员建议综合治理
   郑州市政协委员王炜在一份提案中说,清除“黑救护”让人民享受安全的医疗转运,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郑州市卫健部门认为,此建议切合实际,对规范救护车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将康具有指导意义。
   而河南梨之春艺术团团长吴二亮则认为,面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不法行为,郑州市政府应该出面,成立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协调所涉及的多家部门,形成威慑常态,露头就打,常抓不懈,才能彻底根除这一现象。

责编:田靖 来源:中国新闻播报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来源播报网”的图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播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197号